网站首页    |       南滨介绍    |       律师业务    |       法治资讯    |       法律法规    |       案例集锦    |       招聘公告    |       产品中心    |    

人民法院不断深化司法公开方式及深度小小手机打开司法公开无限空间
 
人民法院不断深化司法公开方式及深度
小小手机打开司法公开无限空间
发布时间:2016-08-30 20:24 星期二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法制网记者 葛晓阳

  “翟岩民案一审在津公开开庭审理”,8月2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天津二中院”发布的一条长微博,开启了微博直播翟岩民等4人颠覆国家政权案审理的序幕。此后的3天,一条条翔实的庭审直播微博由“@天津二中院”发出,将案件的审理情况向全社会公开。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法院了解到,重大案件庭审微博直播,早已成为各级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的新常态。近年来,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日臻完善,成为司法公开的“主干道”;新媒体和司法实践深度融合,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拓展了司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庭审直播助推司法公开质的飞越,公正在公开中促进,公信在公开中树立,共识在公开中凝聚,人民群众在司法阳光下更有获得感。

  司法活动阳光下进行

  常和法院打交道的山东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晶瞳,亲身经历了近年来司法公开的进程。他说:“如今,从立案开始到作出裁判,案件信息网上就能查到,审判活动在阳光下运行,律师对法院公正司法更有信心了。”

  人民法院建设的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正是深化司法公开的关键举措。

  2013年7月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线,各级法院“网晒”裁判文书自此开端。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胡建淼认为,公开判决文书起到监督作用,阳光下的判决,大家更容易取得共识。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公开与执行案件有关的各类信息,当事人凭证件号和密码,可从该平台获取执行立案、执行财产处置等信息,社会公众可查询执行案件立案标准、拍卖公告等信息。自2014年11月1日开通以来 截至目前,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累计公布执行信息3949万条,提供执行案件信息查询5510万人次,共有493万名被执行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受到信用惩戒。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为加强与社会征信体系对接,最高法建立了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开通“老赖黑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在微博微信开设曝光台,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限制出境、乘坐飞机、贷款置业等联合信用惩戒。

  以往,案件谁来办、进展到什么程度等审判流程信息,只有经办法官和书记员清楚,一些当事人想方设法到处托人打听。2014年11月,随着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开通运行,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当事人不仅能在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上查询案件办理流程信息,网站还以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方式,将案件流程进展及时推送给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

  据统计,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开通运行以来,截至目前共公布审判信息项目41.4万余个,总访问量为93.7万余次。

  专家认为,以三大平台建设为主框架的司法公开大格局渐次形成,日益成为展现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手段、履行人民法院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司法公开已经进入通衢大道,人民群众在看得见的公平正义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新媒体矩阵深化公开

  “@最高人民法院上线了。”2013年11月21日9时57分,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宣告全国首个国家级官方微博正式上线。

  截至目前,最高法官方微博粉丝超3249.7万,微信订阅数36.1万,新闻客户端粉丝总数2000.5万,新媒体粉丝总量达5286.4余万,全国已有3286家法院开通官方微博,全国法院“国家队+地方队”的微博格局已经形成,在各大政务机构微博中的影响力名列前茅。

  据了解,新媒体成为近年来法院深化司法公开的新方式和新渠道。新媒体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拓展了司法公开的宽度和广度,也为司法公开事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遭遇了老赖的安徽小伙李某点击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微信公众号“锡山执行”,就能随时了解自己案件的进展。

  李某说:“以前打官司,总觉得案件办理很神秘,四处托人打听进展。现在案情公开,用手机就能随时查询,很方便。”

  各地法院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发布案件信息、政法动态、普法宣传;沟通交流,消除谣言、听取公众意见并及时加以回应,人民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说:“小小手机,6寸屏幕,即可打开司法公开的无限空间。”

  庭审直播促正义可视

  今年7月1日起,最高法所有公开开庭的庭审活动原则上均通过互联网直播,6天后,国家二级大法官出庭担任审判长,为庭审在线直播作出示范和引领。

  7月7日9时,最高法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海难救助纠纷案,最高法副院长贺荣出庭担任审判长,最高法官方微信、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新浪法院频道同步视频直播庭审现场,庭审直播视频观看总数达60余万次。

  看完庭审直播,有网友在网上留言点赞:“庭审直播让正义可视、让监督挑刺、让公正亮相。”

  2013年11月28日,最高法公布的《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创新庭审公开的方式,以视频、音频、图文、微博等方式适时公开庭审过程。

  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各级法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庭审公开,最高法改造升级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着力打造庭审公开平台——中国法院庭审公开网,将于9月初正式上线,江苏、河南等地法院已搭建起庭审直播网。

  最高法副院长景汉朝评价道,庭审公开使司法公开从静态到动态,从传统庭审旁听的“现场正义”、报纸广播的“转述正义”,到电视和网络的“可视正义”,是一次质的飞跃。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副教授傅达林认为,一次庭审直播,就是一堂观众无限制的法治课。相比传统的陪审员参审和公民旁听审理,网络将庭审公开的积极效果发挥到最佳,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向人民传授法治的艺术。

  法制网北京8月30日讯

  □专家点评

  司法公开要“看得见看得懂”

  蔡立东(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的同时,以全面贯彻审判公开制度为基础,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三大公开平台,主动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拓宽司法公开渠道,直播了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等一大批社会影响广泛案件的庭审,确保了审判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彰显了人民法院的司法自信,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司法感受,塑造了理性的法治思维和观念,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开生成的海量数据是向人民群众输送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宝贵资源,形式上的司法公开已经做到让人民群众“看得见”,作为展现正义的一种理性方式,司法公开不能止于“为公开而公开”,还必须让人民群众“看得懂”。

  首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对数据的整理、挖掘和分析,以简洁明晰的方式展现司法裁判的要旨,梳理法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形成判断的逻辑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以理性的司法判断影响公众的法治观念。

  其次,需要统合法律职业共同体,加强对司法案例的研究,比如,对于“冷冻胚胎案”等体现新兴权利和利益冲突的案件,要深入揭示其传递的价值理念和司法立场,促进相关领域良性社会秩序的确立。

  我认为,正在从形式走向实质的司法公开,已经并将持续助益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

  法制网记者 葛晓阳 整理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广州市南沙区法院  广州市公安局  中国律师网 北大法律信息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广东律师网 广东法律援助网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中国普法网 广州市律师协会
 广东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 广东省工商局 广东省司法厅 广州市司法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广东南滨律师事务所   南沙律师事务所 南沙律师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中惠国际金融中心11栋10楼(南沙区政府对面,蕉门地铁站A出口)
粤ICP备19117846号

                                 联系人:朱律师  电话:020-84683159  手机:13925091299  上海网站制作

网站管理